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举办“欢乐春节”晚会******
中新网1月19日电 据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,1月17日腊月二十六,兔年新春的脚步临近,由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“大美不言” 2023欢乐春节乐舞晚会在卢森堡国家音乐厅举行。
晚会分为乐、舞两个部分。在《春之序曲》的美好祝愿中,卢森堡蒙德坎日城市管乐团开启了欢乐春晚上半场“乐”,五首耳熟能详的舞曲为中卢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舞之乐,以精彩纷呈的舞曲欢庆兔年春节。
联合国中文日青年文化使者、女中音歌剧演唱家海恩斯·菲比一首经典的民歌《茉莉花》拉开了欢乐春节下半场“舞”的序幕。来自伦敦金史密斯大学孔子学院的艺术团带来的中国传统民族舞蹈,其中还穿插了古筝、京剧、武术等中国经典元素。晚会在群舞《春歌》中落下帷幕。
卢森堡大学新任校长延斯·克赖泽尔代表卢森堡大学致辞并表示,十分高兴与中国复旦大学共建孔子学院,结成合作伙伴。期待在2023这个吉祥兔年与中国高校开展更多科研及文化交流合作。
中国驻卢森堡大使华宁在致辞中表示,随着中国进一步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,希望卢森堡大学和孔子学院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促进两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。
“大美不言”欢乐春节乐舞晚会中西结合,乐舞合璧。这是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线下举办的第二场大型春节晚会,也为中卢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的“非遗年味”******
(新春走基层)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的“非遗年味”
中新网运城1月15日电 题: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的“非遗年味”
作者 杨佩佩
木版年画、澄泥砚、面塑、剪纸、宫灯……临近春节,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“非遗年味”渐浓。当地手艺人或印、或刻、或捏、或剪、或雕,一件件作品跃然指尖,民众感受着过年的乐趣。
连日来,山西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异常繁忙,春节订单不断,他每天从清晨开始印制年画直到深夜。“虽然忙碌,但这浓浓的年味让我乐在其中。年画最能体现年味,今年的订单除门神、‘福’字外,福兔年画也很受民众喜爱。”
福兔年画。 刘鹏 摄用棕刷饱蘸墨汁,均匀刷往雕刻好的木版,再将一张红纸轻轻覆在其上,然后用趟子从中心部位向四周趟平,自红纸一角轻轻提起,一只兔子跃然纸上。吴百锁介绍,作品中的主要元素是新春生肖“兔”,还加入白菜、钱币、元宝等元素,以此传递新春祝福。
“每天能制作300余幅年画,家里人帮忙包装、邮寄等,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年味。”吴百锁说,赶制订单之余,他还要忙着参加多场春节活动,现场为民众制作木版年画,展示这一非遗技艺。
山西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制作木版年画。 刘鹏 摄同样忙碌的支藕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绛面塑传承人。记者在支藕叶的家中看到,她拿出一块提前做好的面团,经过指尖的捏、搓、揉、压、划等,顷刻之间,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便制作完成。
面塑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。据记载,自宋代起,新绛县就有制作面塑的传统。每逢传统佳节,这里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习俗,用上等小麦磨成面粉,制作面塑。
经过指尖的捏、搓、揉、压、划等,顷刻之间,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便制作完成。 武俊杰 摄现年70岁的支藕叶从小便跟着家人学习面塑技艺,至今已有50余年。其间,她经过不断学习,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,题材更加多样化。为迎接兔年春节的到来,支藕叶创作《兔年吉祥送百财》。
“兔子、鱼、白菜等元素都有很好的寓意,通过面塑作品为民众送上祝福,迎接新春。”支藕叶说,临近春节,当地的面塑手艺人都很忙碌,其中有很多是自己的徒弟,让她很是欣慰。
为迎接兔年春节的到来,支藕叶创作《兔年吉祥送百财》。 武俊杰 摄进入腊月以来,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怀林同样订单不断。在他看来,宫灯是每一个新春的等待与绽放,是历史留给现代民众的一种财富。
宫灯又称宫廷花灯,始于东汉、盛于隋唐,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,镶以绢纱和玻璃,绘以各种寓意美好的图案。绛州宫灯在此基础上,融入剪纸、青花瓷等传统艺术元素,以适应当代人审美需求。
一把钝刀将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,一支秃笔把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。 武俊杰 摄在冯怀林的家中,屋内院外随处可见挂着的宫灯,一把钝刀将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,一支秃笔把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冯怀林介绍,宫灯制作包括选材、设计、推平抛光、镂空、打磨等20余道工序。
20余年来,冯怀林在传承清代宫廷技艺的同时,掌握绘画、书法等多种技艺,并进行融合创新。他的宫灯用料考究,工艺精湛,因此慕名者众多。“春节前后最是忙碌,有很多来自山西、陕西、北京、浙江等地的订单。”冯怀林说,希望宫灯能够“点亮”新的一年。(完)
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 |